大数据时代,越熟越杀发表时间:2019-04-08 00:00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,作家王小山在微博曝光飞猪大数据杀熟。同样的航班,别人卖2500,飞猪却卖他3211。 随后,飞猪公开回应,crm大数据成交系统否定其利用大数据杀熟。 “大数据杀熟”在大数据时代早已非陌生词汇,它是指在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(如打车、订票)时,使用频次高的用户,反而要支付更高的价格;而很少使用相关服务的“小白”顾客,却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。除此之外,网站还会根据你的消费状况与迫切程度制订不同的价格策略。 早些时候,滴滴、携程都因杀熟被诟病,crm大数据成交系统但他们都做出了否认的回应。但为何iPhone6和iPhoneX、新用户与老用户之间不同的定价区别,都没能得到企业合理的解释。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,显然是存在的,并且随着频繁的数据收集逐渐普遍。 会员制转向杀熟 在传统行业,对于长期在同一个企业消费的用户,企业会提供会员制,以增强客户的忠诚度。而大数据时代,对于长期使用某一平台的用户,企业则会认为该用户再转移平台的背叛成本高,所以利用这种依赖进行加价。 新媒体时代,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? 技术发展使数据记录、存储与分析的门槛降低,网页访客信息抓取这就为利用数据给每个消费者画像、再精准的对其进行营销提供了可能。 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是平台的垄断。在传统商业时代,就有“价格歧视”的定价策略,而实行“价格歧视”的条重要条件就是垄断。 互联网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,使连接多的节点才能产出更大的价值,因此,对于某一领域,垄断是存在的。 而垄断的存在必然意味着企业议价能力的提高,用户一方面处于信息劣势地位,另一方面也没有替代性的平台可以转移,对这种恶意抬高价格没辙,只能边骂边用。 即使有人抛弃平台,从总体继续使用的概率来看,大数据杀熟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是大有利可图的。 大数据杀熟的隐忧 大数据杀熟对于用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,除了直接的利益损害外,对个人数据的肆意利用也会造成个人的隐私焦虑,对平台的信任感与社会安全感的降低。 长远来看,这种状况不仅对企业自身不利,不加以控制的用户数据滥用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。
被杀熟?怎么办 目前,解决“大数据杀熟”问题有以下渠道。 首先,是法律维权。2018年8月31日公布的新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八条就对“大数据杀熟”提出了明确规定。
其次,社会对“算法透明”的呼吁,目前企业对于“大数据杀熟”都矢口否认,对于不同定价的原因却不能做出回应。因而算法不应该是“技术黑箱”,应允许第三方组织对其算法进行审查。 此外,有网友还提出了微观层面用户对于“大数据杀熟”的策略:如卸载重装APP,或几个平台交替使用,伪装流失用户;或者在搜索你要的东西时,先搜索其他物品的信息,伪造网络轨迹……用户的微观策略虽然是“曲线救国”之计,但却比以上两种更加直接有效。 |